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融合应用,4月24日,我院成功举办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宣传周主会议活动。本次活动以“知识产权+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为主题,合作企业代表、院属各专业所分管领导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6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活动由院成果转化处主要负责人主持,副院长、党委委员孙洪武出席并致辞。孙洪武副院长对长期支持我院科技创新的企业表示感谢,并就农业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探索将知识产权塑造成为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的算法技术;二是要深化科企协同,通过数据联营模式破解创新壁垒;三是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同时他强调要从数据确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完善创新生态,同开启智能农业新未来。
在成果发布环节,成果转化处有关负责人重点推介了我院2024年度的部省主推农业品种与技术。这些成果已在全国多个农业主产区推广应用,为企业与农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企业座谈环节,与会企业代表分享了与我院合作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并围绕联合育种、品种权保护、转化收益共享、诚信机制建立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会的专业所负责人一致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共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在专家报告环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区块链产业研究院院长卞立平副研究员作了《人工智能赋能成果转化》专题报告。他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核心关键技术,结合国际先进案例,重点分析了AI在农业科技成果挖掘、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中的应用潜力与优势,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通过现场演示自主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手”原型系统,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阔应用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琰律师作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合规管理与风险防控》专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通过深入剖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名侵权、“苏椒系列”新品种侵权等典型案例,详细解读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常见法律风险。针对合同关键条款,他创新性提出“违约金动态计算模型”“分许可收益明确定义”等实操建议,为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控工具箱”。